产品设计方法论:让用户自主选择的沿着你的产品设计走下去

robin 发表于 2019-08-06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 复制链接分享      上一主题  翻页  下一主题
有没有感觉这句话很矛盾?怎么会用户又是“自主”,又是顺着你的产品设计走下去?其实这并不冲突,我们先来回顾下“视野融合”的概念:
通过结构层、框架层以及表现层的产品设计,营造一种和用户舒适的对话语境。这种语境要把从“我想说的和我认为你应该做的”灌输模式,改为“虽然你有的视野,我有我的视野,但最后你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共同看到的视野融合模式。”让用户觉得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立场、视角在认知、选择、决策和行动,实际上,是沿着我们事先设计的产品使用路径在运行。

用户感知到的远小于他真正感知到的

很多小伙伴可能会认为做到“视野融合”不大可能,因为现在的用户已经太聪明了,我们已经很难通过产品设计去裹挟用户的意见了。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嘛?
的确,我们的用户已经很聪明了,但是再聪明,他也是人类,作为人类就会有“盲视区”。
所谓盲视,就是用户已经看到了,但是他感觉不到自己看到了,也就意味着他所感知到的要远小于他真正感知到的。而我们通过设计用户真正感知到的内容,就能影响到用户自认为感知到的内容,从而影响他们的决策。
是不是快被绕晕了?没关系,我们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来进行说明:
有一种和盲视有关的病症叫左半脑忽视症,左半脑是管右边视觉的,因此生病的患者看向前方时,会觉得自己的右眼是看不见的,只能看见左边的东西。
研究人员给这位患者两张一幢房子的不同照片,照片的左半部分都是相同的,但右半部分不一样:第一张照片就是完整的房子的照片,另一张则是房子的右半部分着火了。
研究人员:这两张照片有什么不一样?
患者:都是一样的。
研究人员:你会选择在哪一幢房子住?
患者:第一张照片(房子没着火的照片)。
所以作为人类我们在作出选择、判断、决策时我们以为是根据自己知道的因素作出的判断,但其实还有一些隐性的因素影响了我们的决断。
用户所感知的因素是一个集合,用户知道自己下决定的因素又是另一个集合,而后一个集合往往远小于前一个集合。你可能觉得上面这个案例不大合理,毕竟针对的是特殊的患者,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用户群体,不能代表正常的用户。
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
法官都是需要经过专业的训练,并且对学历、逻辑思维能力、判断力都有非常高的要求,他们的职业要求就是公平、公正、公开。那像这样的人,他们下的决定就真的都是来自自己已知的判断嘛?他们在审判的时候就不存在盲视区嘛?
在对以色列一个法庭的案卷进行了研究,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规律:这个法庭判罪的轻重以及是否给予假释的案件数量,有明显的时间分布。上午9点半到10点审的案子,量刑会比较轻,接近中午12点,量刑一般都偏重,给予假释的量明显减少。
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差别呢?
研究学者发现这中间起作用的是一个特别小的要素——血糖。上午9点半到10点,法官们刚吃完饭,血糖高,就相对平和宽容;血糖随着时间逐渐下降,包容性就会明显降低,对负面因素的感知能力会逐渐增强,最终导致了这个结果。
所以,再理智的用户对产品的感知也不仅仅只是线性的逻辑思维流程,事实上是多种要素在同一时刻起作用,任何一个变量的改变都会影响用户最终的决策结果。
那还有哪些方面能够影响用户的决策?
这里我们就回到了文章的主题:用户对产品的感知不是仅跟头脑有关,实际上,也和自身的因素以及产品给他们营造的场景有关。自身因素即我们经常会讲到的用户画像,这里不做赘述,而场景就是我们要搭建的产品舞台。搭建一个好的场景就是我们实现“让用户自主选择的沿着你的产品设计走下去“的必杀器。

“场”和“景”

场景这个词,应该每个产品经理都不陌生,但什么是场景?
相信你一下子也难以解释清楚这个词,我们还是用案例来辅助进行描述:
杰奎琳·肯尼迪是美国人心中最美的“第一夫人”。杰奎琳从相貌上而言并不算是非常出众,但为什么会给大众留下这样的印象?我们去了看看她的百科会发现有一个大类目叫做“经典服饰“,里面居然有多达近20条的词条,这正是杰奎琳成为“第一夫人“的奥秘所在。
杰奎琳穿衣服有多讲究呢?她陪肯尼迪出国访问的时候,她会提前要对方接机仪仗队的着装方案以及接机的场景,为的是当她走下飞机的那一刻,她的着装在整个场景中既无比和谐,又能非常好地突出自己。
很显然,杰奎琳在这个过程中要输出的产品就是“我是第一夫人“这个心理印象,但她没有拿着个扩音器去广播。在她的产品设计中,她先敲定了“场”:下飞机亮相的那一刻以及整个接机的场合。再利用自己的服饰与形象将自己融入了这个“场”,形成了一个“景”。触发了所有观看人群的情绪,每个人心中都不由自主的觉得这就是“第一夫人”该有的样子。
所以“场”指的是时间与空间,而景是产品停留在这个“场”里时创建的情景与带给用户的互动。通过场景可以让用户的情绪触发,最终裹挟用户的意见,让他们顺着自己的设计思路走下去。
就像开一家餐厅绝不是说你要输出的产品就是菜,或者加上菜的摆盘,开一家餐厅同时也要为你提供的菜品运营一个场景。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场景的产品其实算不上一款真正意义上的产品。
为什么我们通过场景的搭建就能起到这样的效果?
这是因为用户的心理世界与物理世界总是互相映射的。一方面,用户的行为是他心理世界的一种投射和体现;另一方面,用户所处的物理世界也会反过来映射用户的内心,改变他的感知。所以虽然用户的心理我们无法直接影响,但是通过改变与用户直接接触的产品的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的设计我们就可以实现对用户的心理管理。
这一点做的最好的就是宗教(宗教也是一种产品)。在进入教堂的一刹那,教堂的设计者就通过建筑、雕塑、绘画、琉璃窗户、诗歌、神职人员的服饰等等,来源营造出一种神秘感和庄严感。即使你是一个无神论者,处在这种由空间、光线、声音等一系列元素营造的物理环境中,相信你也会产生一种异样的感觉,自然禁声或小声说话。
这种全息化、多信道的因素不断的刺激着信徒们(产品用户/潜在用户),最终让信徒们自发的相信了神的存在。

小结

最后,让我们做一个小小的实验:
找到一面镜子,再找一支笔放在你的牙齿之间,睁大眼睛,尽可能让你的视线往上抬。看看镜子,你会发现一张笑得非常灿烂甚至有点儿夸张的脸,相信你会有一瞬间体会到心情的改变。

  距米网  

找到您想要的设计

工程师、学生在线交流学习平台
关注我们

手机版- 距米网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587号

©2017-2025 苏ICP备180409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