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前有必要见研究生导师吗?有哪些好处?有没有弊端?
研究生入学考试有点难,考研的成功率并不高,考研也越来越难了,全国统考和复试之前,考研学子有必要通过一定的关系见见导师吗?这又有什么好处呢?是否会带来一些弊端?
这是一个老问题,绝大部分考研学子都想了解这一问题的答案。
冷丝认为,解答这个问题要面对现实,也要全面看问题。
一般而言,考前见见导师,好处总是有的,而且还有很多的好处。
一些比较“贼”的考研学子会用不同的问话方式向导师讨来一些专业课考试材料,复习备考就有的放矢,能够事半功倍。同时,提前与导师见面,这样也可以尽早获取导师的青睐,为将来的复试奠定好的基础。
当然,考研学子也不必为此抱太大的希望,毕竟考研是国家级考试,有严格的保密措施,倒是一般不会告诉你太多实用的考研信息。况且考研专业题目并非一名教师命题,而是由多名教师共同命题,最后实施抽题和组合的方式确定专业考试题目。
考前见见导师,这固然有很多的好处,冷丝提醒你,也有一些弊端。
你如果没有足够好的实力,你可能因为自身有一些缺点,而你的这些缺点恰恰是导师所反感的,那么,很有可能非常遗憾,到时见了你以后,对你印象很差,这相反对你将来复试非常不利。因为,导师对你已经没有了好感,甚至是反感,他当然不想收你为徒。
所以说,任何事情都是多面的,你要见见未来的导师,你也要做好自己的计划。
既然说到了有关研究生导师的问题,冷丝在这里多说几句:研究生导师并没有很多考研学子所想象那么高大和神圣。
受传统教学思想限制,部分研究生导师没有处理好学术育人与品德育人的关系,只重视培养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而忽略其品德教育,因此未能履行好立德树人的职责。
这种问题的出现可以从内因与外因两方面分析:
内因主要是指研究生导师对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具体表现为部分研究生导师在思想上未能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很多研究生导师自身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法不科学,导致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只关注学术问题而忽视道德品质教育。
外因主要指对研究生导师的考评制度不完善,许多学校未将研究生导师思想道德修养列入导师考核内容,对研究生导师品德育人缺乏具体的考核标准,这容易造成研究生导师在品德育人与学术育人方面出现失衡。
冷丝还观察到,很多高校对研究生导师的评价存在一些问题,这其实也是目前高校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
目前的研究生导师评价并不完善,尤其是研究生评价主体可能会产生对评价对象也就是自己的导师畏惧担忧的情感,这可能源于导师日常教学科研中严厉的态度或严格的要求,或者只是研究生单纯地怕这一评价活动可能影响师生之间的情谊,这些都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真实性。
对研究生导师评价产生问题的原因还有敬畏崇拜的情感。
研究生导师作为高层次人才的指导者,自身都具有很深的学术造诣,甚至是某一学术领域的顶级专家,这种学术权威可能会使得他人对其产生一种天然的敬畏崇拜的情感,并不加考量地将这种对其学术能力的认可转化为对其立德树人工作的肯定。
因为评价体系的问题,这也导致一名研究生导师到底在治学、教学方面水平如何,没有一个公正客观的答案。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