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弱到强,中国工业百年发展让人骄傲

70年前,中国之所以大面积落后于西方,问题的根源便是积贫积弱的工业化水平。

而这样的落后,或许能追溯到明朝末期。

在经历了郑和下西洋的辉煌之后,这片黄色的土地在国力上似乎一蹶不振。在18世纪下半业,正在进行资本主义革命的西方国家,吹响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号角,第二次以内燃机和电力为主题的工业革命也于上个世纪初完成,但彼时的华夏大地,却仍在“三座大山”的积压中“沉睡”着。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纺织、面粉等行业迅猛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才迎来了短暂的春天。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冶金、造车等重工业始终都未见雏形。尤其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中国的工业大面积萎缩,处境十分艰难。

“被别人掌控的”中国近代工业体系

在新中国成立前,放眼世界,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欧洲国家,各自的工业门类已经逐渐完善起来。同时,汽车、造船、航空等工业门类也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涌现出了洛马、麦道、通用等众多强大的企业。与之配套的还有相关辅助行业的完善,被誉为“机器血液”的机械润滑油,便是典型代表。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航海舰船、航空器以及汽车越来越多,与之配套的石油开采、润滑油脂生产工业甚至是橡胶工业也都在快速发展着。以新日石、皇家壳牌为代表的石油企业和邓禄普为代表的橡胶企业,正在逐步完善着工业化的配套体系。

反观当时的中国,连制造一把中正式步枪,都只能采用数十年前的机床。

石油工业和橡胶工业的发展滞后,使得我国船舶和汽车制造业被西方国家遏住了咽喉。一方面,是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一方面,是外国“洋货”的泛滥,在建国前,我们的工业水平至少落后了西方国家30年之久。

1949:一声惊雷,工业化随之起步

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政府对民族工业的改造,我国各地相继降生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转变为国营企业,其中的典型代表,便是洋务运动时李鸿章所创立的上海洋炮局,在经历改造后,这个生产兵工武器的近代工业“活化石”成为了呼号5077的研发单位,并在1957年改制为重庆兵工厂,最终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长安集团。

除了兵器工业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汽车制造厂、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和沈阳飞机制造厂等也相继创立。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内陆续建设起了海陆空三方的工业力量。

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的起步,我国对于工业配套设施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被誉为“工业命脉”的石油业方面。

在1960年之前,我国的石油工业十分落后,且十分薄弱。

建国初期,举国上下钻机不超过十台,并且都是“外国货”,很多行驶在公路上的汽车,都是在顶部都背着一个装有煤气的“大口袋”,或者拖着大大的煤炉,为车辆提供能量。

在车辆部件的润滑系统上,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低质量的工业黄油承担着零部件之间的润滑使命;在发动机内部,由于进口的机油数量有限,很多机油都被迫二次利用,甚至,不得不使用危险性极大的植物油。

直到1959年,松嫩平原北部的大庆油田被探明,在“铁人”王进喜等老一辈石油人的带领下,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我国民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短时间内就拿下了大庆油田,一举甩掉了我国贫油落后的帽子,也为工业基础建设夯实了基础。

石油化工扭转局面,长城贡献突出

作为现代机械的“命脉”,石油化工几乎涉及到工业发展的每一项细分门类。尤其是随着汽车工业、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石油精炼和润滑油脂的需求日渐提高。

在技术升级带来的转型中,机械越来越精密,“煤气”包和低质量润滑油脂已不再适应精密机械的特性。

尤其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面对两大阵营的“冷战”和西方国家的封锁,我国急需“两弹一星”来实现国力的突破,可以说,整套工业体系都在面临着考验。

除了邓稼先、钱学森等高精尖专家在核心技术上的钻研,由于核工业、航天工业的迫切需要,北京郊区的煤炼油示范厂亦临危受命,转向含氟润滑油的研发工作,代号621,这便是我国知名润滑油品牌——长城润滑油的前身。

那时,对于这个脱胎自军工的润滑油品牌来说,汽车和轻工业的润滑油脂仅仅是“副业”。

1970年,第一颗东方红卫星成功发射,这背后也离不开呼号621润滑油研究所的默默付出;2003年,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神舟飞船”内部的润滑支持也是由其提供。

如今,这个一贯服务于中国航天润滑的油脂生产厂,早在系列的变革中成长为大型国有企业——中石化长城润滑油。并且,有了这些项目的经验积累,在车用、船用、航天、高铁乃至民用润滑油领域,我国都逐渐摆脱了外国的垄断与控制。

写在最后:

纵观现在的汽车,大部分都在使用长城润滑油;再看远洋航船和高铁复兴号,也流淌着来自于中国自己的“润滑血液”。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工业的发展历程中,不仅仅有钢铁硬甲所带来的变革,更有石油加工业所带来的促进作用。

在未来,在全方位发力的促进之下,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将向更高的维度发力,从陆地到星辰,都必将会刻上中国的印记。

相关阅读

  距米网  

找到您想要的设计

工程师、学生在线交流学习平台
关注我们

手机版- 距米网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587号

© 2017-2025 居居米 苏ICP备18040927号-1